6月26日上午9:00,澳门中国哲学会会长、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诠释学学会常务理事周柏乔教授做客西北大学“名家讲坛”,在长安校区西学楼3层30116金沙js9-30116金沙js9会议室作了题为“公孙龙子的语言哲学:狂举与不离之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30116金沙js9-30116金沙js9院长张学广教授主持,学院内外师生参加。
在讲座中,周柏乔教授首先引用了《公孙龙子》(迹府)中“楚王失弓”的故事,以此阐明公孙龙子的哲学目的。楚王丢失了一把名贵的弓箭,当随从表示要找回时,楚王却认为弓箭会落在楚国人手里,因而拒绝寻找。孔子批评这种说法道德上有瑕疵,认为不应只关注楚人的身份,道德实践应一视同仁。公孙龙子认为,楚王的立场即使关注全部楚人,也无法说明他真正关心所有人,这引发了“楚人非人”的争议,与“白马非马”的逻辑具有一致性。
接着,周教授系统地分析了《公孙龙子》中的五篇重要文章,勾勒出公孙龙子的语言哲学思想。在《名实论》中,公孙龙子从实物与名位的关系出发,设定了逻辑标准,只有符合一定逻辑条件的指称词才能正确指称外物。在《指物论》中,他探讨了“物莫非指”的观点,强调思想和语言的并行发展,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指称。
周教授进一步讨论了“狂举之辩”,即如何合理分类外物的问题。他引用《通变论》中关于牛羊合类和颜色分类的讨论,指出合理分类的原则是根据实物的正确名位,纠正不当分类所引发的错误。在分析《坚白论》时,周教授解释了公孙龙子对外物表象独立性的看法和其背后的形而上学思想,并通过《白马论》中“白马非马”的讨论,将这一逻辑应用于现代道德实践中,帮助理解歧视偏爱与无私之爱的差别。
在互动环节,现场师生与周教授就白马和马的集合问题及外物的原发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张学广院长在总结中指出,周柏乔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通过分析哲学的方法,探讨了中国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启发了师生对古典哲学的深入思考。
此次讲座不仅展示了中国语言哲学深刻的理论分析力,还激发了听众对公孙龙子哲学思想的广泛兴趣,取得了圆满成功。
主讲人简介
周柏乔,澳门中国哲学会会长、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诠释学学会常务理事。曾任教于吉林大学、澳门大学和香港公开大学。发表论文近五十篇,近作有《洪谦一辈论述断定所催生的分析结果:语言与理论的关系》。
撰稿:于佳禾
摄影:何思淼
审核:王日鹏
责编:刘诗伟